天津视窗

"翰墨寄情・画意重阳"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浙融媒中心开幕,参展艺术家们共话传统与创新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30018℃

今天(2025年10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今天下午,“翰墨寄情・画意重阳”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浙融媒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浙融媒中心主办,滨江区美术协会、拱墅区民进开明画院、上城区民进开明画院、滨江开明艺术院和西泠女子十二画坊协办。展览以重阳节为契机,融合传统书画艺术与当代文化表达,旨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浙融媒中心办公室主任项晓霞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重阳节承载着尊老敬老、祈福纳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我们以艺术为桥梁,让重阳节的文化精髓在笔墨与色彩间焕发生机。”她强调,浙融媒中心始终致力于用主流价值凝聚共识,通过“融媒体+艺术”的创新形式,打造艺术家个人IP,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她对所有参展艺术家和现场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期待未来深化多维合作,推出更多跨界文化项目。

协办方代表贾超然老师回顾了展览的筹备历程。他说,此次展览是浙融媒中心继财神主题展后首次以传统节日为核心主办的展览,未来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邀请更多艺术家参与。

艺术家代表王文平在发言中感谢主办方与协办单位,他说:“书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此次展览将传统节日与艺术深度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在艺术家访谈环节,艺术家们围绕“重阳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展开讨论,并分享了创作心得。

王文平以菊花为主题创作了两幅作品。他谈到,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孤傲、淡泊与坚韧,深受陶渊明等文人影响。菊花的吉祥寓意(“菊”与“吉”谐音)以及其药用、饮用价值,也使其成为重阳节的重要符号。他表示:“菊花不管生长在何处都能绽放,正如人生不论顺境逆境都应保持豁达。”

王文平(左)、孙建楠(右)

孙建楠则展示了菊花与“老少年”题材的作品。他引用唐伯虎的诗句“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强调老年人应发挥爱好与特长,让晚年生活“光辉灿烂”。宣坚强以粉画作品《山谷秋色》参展,描绘的是杭州南高峰的秋景,登高望远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作品通过层层远山与近景茶园,展现了秋天的深远与辽阔。他还详细介绍了色粉画的历史与技法。

李伟华(左)、宣坚强(右)

李伟华分享了他的学艺经历。生长于大山深处的他,对登高与菊花题材有深厚情感。他回忆了从丽水师专到杭州发展的艺术历程,以及在中国美院研修的经历。近年来,他不断学习,并撰写自己的著作文集,记录与艺术家的交流心得。他表示:“未来希望多写、多走、多交流,让艺术生命持续焕发光彩。”沈文荟展示了两幅大篆作品。她解释,“康宁”源自《尚书》,寄托对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也表达对长辈贡献的感恩。她还特别祈愿祖国统一,传递重阳节的深层祝福。

从左至右:廖益曙、沈文荟、陶彦霖、章小清

廖益曙以侗族鼓楼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水墨作品。他提到,侗族等少数民族将重阳节视为重要节庆,载歌载舞、摆长桌宴,表达对自然与长者的崇敬。他的作品以淡雅色彩展现秋高气爽,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的文化认同。章小清探讨了重阳节祝福语的选择。他指出,重阳节自古以祭祀、祈福为主题,蕴含驱邪避灾、延年益寿之意,因此“安康”更贴合节日本义。他还分享了以《采桑子·重阳》为灵感的创作,强调节日从祭祀天地到关爱老人的文化演变。

从左至右:廖益曙、沈文荟、陶彦霖、章小清

策展人陶彦霖结合自身书法学习经历,分享了策划展览的心得。她表示,书法让她学会静心,而策划此次展览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完善的过程。她以“重九登高”为主题,展望未来艺术之路,并感谢浙融媒中心团队与艺术家们的支持。访谈结束后,浙融媒中心办公室主任项晓霞为各位参展艺术家颁发了捐赠证书,并对艺术家们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感谢。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艺术家们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承载着他们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支持。

在现场嘉宾与艺术家们的共同见证下,西泠印社理事郭超英先生庄重宣布:“‘翰墨寄情・画意重阳’画展,正式开幕!” 现场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意味着这场艺术盛宴隆重启幕,也象征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与书画艺术在此刻交相辉映。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情感礼赞。它成功地将尊老敬老的精神内核与书画艺术的笔墨语言相融合,让千年重阳节风俗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面向公众开放,为秋日的杭州增添一份浓郁的人文墨韵。我们期待观众们能亲临现场,在山水、花鸟与篆刻之间,感受艺术家们寄情于笔端的深厚情怀,共同参与这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盛宴。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翰墨寄情・画意重阳"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浙融媒中心开幕,参展艺术家们共话传统与创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